什么?美国教育的BT程度跟中国有得一拼?
和大小愛玩一起玩
最in的亲子玩乐资讯
最fun的亲子活动信息
最有爱的亲子出行故事
最全的亲子旅行攻略
投稿&合作请联系dxloveplay@163.com
入群请回复“我愿意”
小爱絮语:最近小爱群里最热门的话题,不是二胎,就是幼升小。围绕着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种种争论。上一周我们刊登了跨文化实践者袋鼠花一篇关于美国幼儿园的文章,今天来谈谈美国的素质教育VS应试教育、传说中的兴趣班、以及快乐教育。
文/@袋鼠花
周二在图书馆,大家正好聊起教育来。来自伊朗的弗里登今年50多岁,去年抽中了万分之一概率的移民彩票,举家搬来美国。当大家纷纷赞他的好运时,他却一脸无所谓地耸耸肩说:“都是为了两个孩子的教育,要是我自己,可完全不想来。”
“那你为什么要孩子来美国上学?”主持人苏珊说。苏珊是明尼苏达本地人,年轻时曾旅居美国各地,晚年又搬回明州,图个“叶落归根”。
“你要知道,伊朗每年只有一次考大学的机会。”弗里登继续耸着肩说,“千军万马过独木桥,头都挤破了也不一定能进好学校(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?)。而美国呢,教育资源这么丰富,也不是一考定终身,对孩子的前途当然好喽,我的两个孩子都吵着要来美国读书。”
来自巴西的芭芭拉也接茬说:“我和我老公也希望孩子将来能在美国读书,巴西可能永远也不会有这么多的兴趣班、夏令营、体育项目……”
“对啊,我常常想,为什么美国孩子一个个看上去都那么自信?”墨西哥大叔杰西转动着他的一对超大眼珠,用一贯的大嗓门说,“就是因为美国不是应试教育,而重在个性和能力培养!”
听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,苏珊笑起来:“那我来做个调研,请认为自己国家是应试教育的人举手。”
我果断地举起手,环顾一周,几乎所有人都举着手。
令人惊讶的是,苏珊也举起了手,不过举得很低,比其他人都矮一截。当大家不解地看着她时,她笑着解释:“从前,我小的时候,美国确实没有标准化考试。不过现在,应试教育越来越占上风了……比伊朗和中国好一点的地方是,我们的高考一年可以考很多次。”
苏珊提到的美国高考,指的是两项考试:SAT(学术能力评估测试)和ACT(美国大学入学考试)——两者之间是打擂台和抢考生的关系。SAT始于1926年,由美国大学委员会负责出题,考批判性阅读、数学、写作三门,每年举行7次。ACT则由ACT公司在1959年开办,每年举行6次,考数学、英语、阅读和科学推理四门。不管是SAT还是ACT,每次考试的成绩都是有效的,考生一次考得不满意,还可以再考一次或者多次,最后只需要用最满意的那次成绩来申请大学。
在历史上,美国教育一向有培养批判性思维重于标准化考试的传统。学校课程分为两类:授课型和讨论型。顾名思义,讨论型课程主要由学生主导,通常会分为几个小组,轮流发言,摆观点、列论据,有时还会公开辩论。即使是由老师主导的授课型课程,也鼓励学生随时打断老师,进行提问。可以说,这种教育理念与美国个人自由、自力更生的国民价值观一脉相承。
但这样就能断言美国是快乐教育吗?
我觉得很难说。因为社交能力、沟通技巧等情商被视为与智商同等重要,美国学校将文娱活动大量引入日常教学,在美国教育迷宫系列的第一篇《摇晃的阶梯》中,我也对此进行了详细介绍。所以,在很多外国人看来主要是娱乐功能的课外活动、夏令营,在美国其实并不以快乐、娱乐为目的,而是担负着与文化课程同样的角色,也有着严格的考核标准。在申请大学时,一个学生的课外活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标,而非可有可无或锦上添花的参考项目。
如果说,应试教育考察的是学生的智商,那么课外活动考察的就是学生的情商,尤其是特长、成熟度、责任心、领导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。
想到这,我向苏珊提出疑问:“很多中国人会羡慕美国的快乐教育,有那么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,但实际上,有多少学生在以放松的心情享受课外活动呢?还是为了上个好大学,而不得不参加这么多项目?”
苏珊点点头:“在美国,有个专有名词形容这类文化课优异、课外活动也突出的杰出孩子:超级成就者(overachiever),他们的压力丝毫不比参加应试教育的孩子小。相反,苛刻的要求让很多高中生患有焦虑症。据说焦虑症已经超过抑郁症,成为美国青少年罹患最多的精神疾病。如果你们常看新闻会发现,美国高中生和大学生一向容易陷入疯狂的派对、酗酒、嗑药之中。很多心理学家认为,这正是压力过大而导致的心理问题。”
这让我想起之前曾看过的一篇《纽约时报》文章,作者声称“美国学生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制造一张好看的简历”。学音乐、做义工、跨国旅行、体育运动,这些令人艳羡的特长或经历,并非出自真心热爱或全心享受,而仅仅是为了在简历上添一笔。
在著名的美国青少年文化研究者亚历山德拉·罗宾斯的代表作《超级成就者:被不断施压的孩子》一书中,就讲述了这样的故事。17岁的茱莉亚是美国一所顶尖私立高中的高三学生。从初一开始,她的所有课程都是A,到高三时已经上完了大学一年级的八门课程。她连续三年参加班委选举并成功当选,同时还是校长跑队的一号种子选手,获得过越野赛、室内赛、马拉松等多个冠军,名字常常出现在校报和当地报纸的体育新闻栏目。此外,她身兼校报的体育版责任编辑和学生生活栏目责编,创建了学校的远足俱乐部,担任健身馆的瑜伽教练,也是西班牙语俱乐部的活跃成员,每周还要去一个流浪者收容所做义工。
这样一份简历可称完美!
但这样的茱莉亚,却因为过分焦虑而造成脱发、斑秃,而理由是填报志愿前,一个资深高考咨询师告诉她,她绝对没有希望进入梦寐以求的斯坦福大学,比她优秀的竞争者比比皆是。
如此看来,美国走的是和中国相反的另一个极端。在中国(或者伊朗),学生们放弃课外活动,只为了一场考试而拼尽全力。而在美国,为了从一场更高级的竞争中胜出,学生们需要打造人生的方方面面,一个角落也不能落下。
无论是哪一种培养模式,都是人类的竞争本质所致,都建立在功利主义的基础上,都有可能会对孩子造成身心伤害。
再回头说说美国的标准化考试趋势。
从1990年代起,世界教育指标显示,美国学生在数学、理工科方面的表现均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。美国教育界普遍达成共识,这种落后是由于不重视标准化考试的结果。长久以来,美国学校不采用全国统一的教材,而使用各地自己制作的课程表和教科书,老师聘用水平不一,缺乏州政府和联邦政府的监督。这导致发达地区的教育质量很高,而不发达地区的教学则非常“水”。
从1990年代晚期开始,州政府和联邦政府越来越参与到学校课程制定和考核之中。联邦政府为早教、幼儿园、小学、中学和成人教育都制定了统一教学内容和考试标准。甚至连老师的资格考核也随之提高,需要达到国家或州级标准。大多数教育协会,比如联邦理科老师协会、联邦文科老师协会等都重新修订了课程设置,提出更高的教学标准。
2000年初,小布什政府推出“一个不落后”计划,将学校评级、老师职称与学生考试成绩挂钩起来(听上去有点像和中国接轨了……)。而家长们则有权利得到各个学校的平均考试成绩,并以此为理由进行自由转校。
“一个也不落后”计划改变了美国中小学课堂的气氛。过去,除了私立学校和顶尖公立学校外,普通的中小学教育主要以学生讨论和随堂小测验为评分标准,内容比较自由松散。但如今,大多数美国中小学都要进行统一的年度测验,考核学生的阅读、写作、数学、历史。这让老师不得不按照考试内容来进行针对性教学,并开始重视考试技巧,而非学生的实际掌握程度。
在这种趋势下,到了最近几年,对标准化考试的批评越来越激烈。很多教育者担心,应试教育会破坏勇于提问、独立思考的美国价值。
其中,批评最激烈的人是美国教育界核心人物黛安·拉维奇。她原本是标准化考试的大力支持者,认为这会改善层次不齐的美国教学状况。但到了2010年,她出版《美国学校的死亡和生命:标准化考试如何破坏教育根基》,一度热卖到脱销,在美国全国引起大讨论。她在书中揭露了标准化考试引起的作弊、腐败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公。(小爱:掰掰指头,又快到了中国媒体批评高考的日子了……)她说:“教育水平低下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是否采用标准化考试,而在于贫富差距。标准化考试的获益者是富有社区的富有学校,而贫穷社区的孩子没有得到任何提高。”
令人意外的是,对身在私立名校、各方面都非常出色的茱莉亚来说,标准化考试成绩也成了她无法进入斯坦福的最大原因。论课外活动,她不输给任何一个同类竞争者;但她的第一次SAT成绩只有1460分(满分1600分)。于是高三那年,茱莉亚放弃长跑,一连考了三次SAT,最好成绩只有1540分——只这一项,就让她与顶级学校绝缘,因为想进入美国顶尖大学,SAT成绩不能低于1590分。对所有致力于常春藤盟校的学生来说,更是会为了考到满分这个目标而一次次地参加考试,这与中国学生为了高考而备战一年,又有多大区别呢?
中国和美国,虽然是两个有着显著差异的国家,但在很多议题上却又面临着共同的困境,教育就是其中一个。难怪在过去的采访中,不止一位研究者对我说:
在这个世界上,中国和美国是最为相似的两个国家。
袋鼠花:作者,翻译,跨文化实践者。本文转载自作者的豆瓣专栏《美国笔记》,原题《美国教育迷宫:素质教育VS应试教育》,原文发表于2015年6月21日
延伸阅读:更多关于海外教育的文章请点击
大小爱玩亲子活动日历(5月)
5月1日 和小爱一起做运动-棒球
5月7日 母亲节特别活动、揭秘眼科诊所
5月7日、8日 蛋糕DIY-巴黎贝甜
5月14日 夜宿恐龙馆
5月15日 揭秘消防局
5月21日 寻找手工艺—古法制瓷、揭秘汽车厂、揭秘消防局
5月22日 寻找手工艺—皮影
5月28日 揭秘邮局
大小爱玩精选出行推荐
六一集市第二弹|小泰克滑板车199元秒杀,收藏级立体童话书58折,断货良久的牛津树
六一集市| 这里有世界上最好的桌游玩具,还有那些六一最适合送娃的礼物
↓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微店